雙品牌運營的思考
對于雙品牌運營,白酒企業(yè)在九十年代初的高速發(fā)展時期,一般都是單一品牌打天下,那個時候也沒有哪個企業(yè)過多地去想這個事情,因為一個企業(yè)的系列產品的價格差距并不大,也不容易讓人進行價格區(qū)分。印象中,使用雙品牌最先成功還能給行業(yè)留下影響的要數“酒鬼”,它用文化營銷的方法,一下子把自己拔得比當時“茅臺”、“五糧液”的地位還要高,更不用說自家的湘泉品牌了。也因為“酒鬼”的暢銷,湘泉品牌的推廣慢慢弱化,在“酒鬼”被折騰的20世紀中那幾年,甚至處于一個銷聲匿跡的狀態(tài),隨著“酒鬼”近幾年的逐步復蘇,“湘泉”才又好轉起來。
當消費趨勢的上移步伐越來越快,當高端酒市場越來越風起云涌之時,“水井坊”、“國窖1573”相繼推出,并陸續(xù)取得了成功。企業(yè)雙品牌運營開始被行業(yè)當做一種戰(zhàn)略模式提出,尤其是那些定位低檔的品牌想要運作高端產品時,選擇了另立品牌,來解決消費者頭腦中固有的低檔品牌印象,“沱牌”推“舍得”、“高溝”推“今世緣”,都是這種思維的結果。
消費者的習慣很難改變,市場的細分又越來越嚴重,尤其是企業(yè)歷經多年灌輸在消費者印象中的定位,更是很難讓消費者對固有的品牌改變印象。這一點,在安徽的酒類企業(yè)之間表現得非常明顯,他們的產品細分,比任何一個省份的白酒企業(yè)都要明顯得多,基本上是每20~30元就是一個價格分水嶺,不同的企業(yè)占據不同的價格帶,雖然相互之間有進攻、有穿插,但并不影響企業(yè)在市場上的格局,消費者也區(qū)分得很清楚,喝什么價格的酒水,就點什么樣的品牌。
那么企業(yè)運用雙品牌策略究竟要解決哪些問題?
一、品牌定位
一個品牌要有對應的主銷產品,才會讓消費者找到主體并固化這種品牌印象,尤其是品牌剛推出時,更要讓消費者對這個品牌與主銷產品畫上等號,這樣就能夠加快品牌的成熟度,運用的是品牌推廣集中原則,可以在市場上形成品牌勢能,做到主銷產品與品牌的關聯互動。
“酒鬼”、“水井坊”、“國窖1573”,剛推出時都遵循了這一原則。
當消費者認可了品牌的定位后,這個時候為了擠占市場銷售,放大品牌的影響,就要在同一品牌下開發(fā)同一定位的系列產品來釋放品牌的勢能,如果品牌影響足夠大,借助品牌的背書功能,還可以開發(fā)一些衍生產品來收獲品牌的溢價。譬如“五糧液”、“茅臺”的品牌做成行業(yè)數一數二后,大量的衍生產品開發(fā)出來,“五糧液”也借此成就了“白酒大王”。
前面有分析,消費者對一個品牌是有固有的認知的,譬如湖南邵陽酒廠的“邵陽大曲”是一個百姓品牌,老百姓都能夠消費,這是幾十年形成的品牌定位,如果邵陽酒廠非要用邵陽大曲這個品牌推出上千元的高端酒,不是說就不能賣,而是跟消費者的解釋工作比另立一個新品牌花的代價還要大很多,你是逆消費者而動。正因為如此,邵陽酒廠后來選擇推出新品牌“開口笑”來解決這個問題,目前企業(yè)取得了良好的發(fā)展局面。
二、市場細分
行業(yè)的細分趨勢非常明顯,白酒的價格帶就更明顯。一個品牌涵蓋所有市場價位也不是不行,花費的時間成本更多而已,如果想快點突破的話,最好不要這樣。“瀘州”因為全國化步伐快并率先進行,其中檔酒品牌定位深入人心,但用瀘州品牌推出超高端產品與“五糧液”、“茅臺”競爭,所能搶到的市場份額就會很有限。這也是瀘州品牌雖然也推出了很多高價位的產品,但始終未能形成大賣的主要原因,其熱銷的仍然是賣價趨于中等的產品。“國窖1573”的推出和推廣,才真正幫助“瀘州”找到了與“五糧液”、“茅臺”抗衡的品牌法寶。
市場細分,反過來要求品牌進行細分,雙品牌企業(yè)就是迎合了市場的需要,讓渠道、酒店、商超不會因為你是同一個品牌壓縮你的排面,達到最大化擠占市場的目的。
三、市場風險
企業(yè)用同一個品牌做市場,一旦風吹草動,在給品牌帶來傷害的同時,市場急劇波動導致的市場下滑,給企業(yè)的打擊更是致命性。“全興大曲”曾經一度全國暢銷,但現在已經退居一方,成為一個區(qū)域品牌了。如果當初“全興”堅持用一個品牌覆蓋所有價格段,隨著“全興”品牌影響力的消退,“全興”這個企業(yè)承擔的壓力可能會更大。而“水井坊”的推出,幫助“全興”走出了困境,也迎來了新一輪的發(fā)展。
河南白酒企業(yè),在復蘇過程中也大量采用雙品牌策略,在保持現有品牌繼續(xù)發(fā)展的同時,積極進軍高端,如“仰韶”的“國陶”系列等;江蘇的“今世緣”面對強勢的“洋河”推出了差異化的“國緣”系列,避開了與“洋河”的正面撞擊,以此帶領“今世緣”系列穩(wěn)住了陣腳,開創(chuàng)了新的發(fā)展機遇。
而一些本來就定位中高端產品的白酒企業(yè),在采取產品線下延線路時,更是以推新品牌來規(guī)避風險。“茅臺”推出“迎賓酒”、“王子酒”,用的是“茅臺”母品牌,雖然前期的推廣阻力小一點,但歷經多年發(fā)展,市場起色一直不明顯,反而給“茅臺”母品牌帶來了不良影響。“茅臺”也是意識到這一點后,近幾年加大了“習酒”品牌的扶持力度,而“漢醬酒”的推出,更是希望用全新品牌來夯實“茅臺”的腰部力量,避免給茅臺品牌本身更大的傷害。
四、解決根據地市場的擴容問題
現在的白酒企業(yè),非常重視根據地市場的建設,尤其是本土根據地市場。消費者因為追隨品牌多年,對企業(yè)非常了解,知道哪一款產品最好(消費者的判斷,不是企業(yè)指認)。總是用一個品牌出擊,消費者不一定會賣帳。前有所述,不同的消費者對品牌是有要求的,已經認可了的價格段產品,其主流消費群也已經固定。如果要擴容,擴大市場規(guī)模,只有在新品牌開發(fā)上做文章,更容易贏得目標消費群的青睞,起到做大根據地市場的效果。
“稻花香”做他的大本營市場宜昌時,推出了四個品牌來覆蓋本土消費人群,遵循的同樣是這一個原則:通過這種品牌細分而不是產品細分,來最大化占有市場、占據消費者的心智資源,從而引導消費潮流。同一品牌的產品細分也可以,但歸根結底,品牌給到消費者的印象是固化的。也就是,消費者一開始就已經將你的品牌限定在某個價格區(qū)間,你在這個價格區(qū)間細分產品,才會被消費者接受,超過或偏離了,就脫離大部分消費群,起不到產品細分的作用和市場最大化目的。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