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平價服裝大牌強勢介入中國市場
周末西單大悅城的H&M店就像一鍋熱騰騰的北京炒肝。在滿目的“大減價”標志周圍,擠滿了瘋狂的購物者。這種狀況一如兩年前上海正大廣場的H&M店——中國消費者的瘋狂與盲目依然如常。
H&M的價格使更多消費者有理由去選擇一個看起來讓自己更時尚的國際品牌。
H&M的管家們肯定后悔沒有再早一些來到北京,來到西單,讓ZARA、優(yōu)衣庫們熱賣了一年多。在上海開店的時候,他們就該想象的到,北京的美眉肯定會更瘋狂。從現(xiàn)場觀察,ZARA和優(yōu)衣庫的門店確實沒有H&M火,有心人總期待在消費者的嘴里找到原因。
有消費者嘴里念叨著,同樣是棉質的T恤衫,H&M賣99元,ZARA賣169元,這可能是最大的差距吧。但是要論質量,很多消費者覺得,其實這些品牌跟佐丹奴、美特斯邦威也差不到哪里去,但品牌最后還是戰(zhàn)勝了性價比,畢竟,即便是169元,這個價格還在大部分學生消費群體的可支配范圍內(nèi),他們當然有理由去選擇一個看起來讓自己更時尚的國際品牌。
國際平價大牌的強勢介入,讓開在周圍的美特斯邦威們有些黯淡,這里的蹊蹺,也許還是在于“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H&M服裝的吊牌上,赫然印著各種五花八門的產(chǎn)地,雖然大家誰都知道紡織品的最大生產(chǎn)國就是中國,我們所在的這個國度,可以造出世界上設計最復雜、面料最考究、花色最靚麗的衣服,印度、土耳其的服裝廠,也未必就比浙江、廣東的高明多少。但是心中的滿足感還是會大不相同,雖然很多消費者覺得H&M里賣的格子衫跟夜市上25元一件的質量區(qū)別不大。
還有一些可以看得到的差距是,H&M喜歡把很多話說在臺面上。購物小票上標注著您的“戰(zhàn)利品”最終的退換貨日期,不喜歡了,沒關系,只要還可以賣,一點后顧之憂都沒有。很多模特朋友還反映,H&M和ZARA的牛仔褲就是比很多國內(nèi)產(chǎn)品號全,總能找到適合特殊身材的衣服。別埋怨他們的襪子20多元錢一雙,比國內(nèi)很多50元以上的襪子都穿得住。H&M遲到了,在北京少看到兩年的飄紅業(yè)績,也讓這個領域的水里,少了兩年“鲇魚”的翻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