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yè)政治:危機挑戰(zhàn)勞資新法
- 在經濟危機面前,久經爭議的勞動合同法再次變得脆弱起來。一些地方政府紛紛試圖出臺勞動合同法的地方解釋
救企業(yè)、保就業(yè)還是保障勞動者權益,這個命題再次擺在了決策者面前。
兩會期間,圍繞實施一年的勞動合同法,“修訂派”和“捍衛(wèi)派”再次開戰(zhàn)。過去的一年內,中國的經濟由熱轉冷,勞動合同法從制定到實施也恰好暗合了這一經濟周期。“修訂派”認為,經濟危機面前,勞動合同法將無法落實。政府應該首先保全企業(yè),放松勞動合同法的執(zhí)行,甚至有極端者認為應該暫停實施勞動合同法。“捍衛(wèi)派”則堅持認為,即使經濟危機,企業(yè)也應無條件執(zhí)行新勞動合同法。
與一年前不同的是,此次雙方的矛頭集中指向了經濟危機。相比美國羅斯福新政期間加強資本和勞動力的關系,中國的勞動合同法更多的是充當了擋箭牌。當中國經濟進入不景氣時期,這項多災多難的法律再次變得脆弱起來。
強大的倒逼力量迫使中央政府出面表態(tài)。本周一,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正面回應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不會因金融危機而修改。
新法倒逼政府?
一個從農村剛來城市的小孩隨地大小便,沒人會說;當小孩長成二十多歲小伙子依舊隨地大小便,就不行了。“從前都沒人管我,現(xiàn)在怎么管我?小伙子會這樣反問。”翟繼滿逢人便講這樣一個故事。
“勞動合同法就是這個管事的人。”翟繼滿比喻說。這位曾在企業(yè)、NGO從事過十多年人力資源管理的專家,從2007年就開始在各種場合為勞動合同法助威。
然而,他的這種觀點從2008年下半年即受到各種非議。倒閉的沿海企業(yè)認為,在中國經濟下滑的情形下,正是勞動合同法的實施造成企業(yè)用工成本增加,致使企業(yè)雪上加霜。“簡單來說,新勞動合同法增加的是企業(yè)的違法成本。”江蘇省一位社保局官員說。這些違法成本主要是指給員工繳納的社保,以及裁員的成本。
好比一只青蛙過去在溫水中待習慣了,一旦換到熱水馬上就不適應。在勞動法專家看來,此次經濟危機為企業(yè)找到了一個借口。上海、廣州在此輪經濟危機面前,也欲出臺勞動合同法的地方解釋。
“企業(yè)倒逼政府無非是要求回到原來的用工靈活性。”翟繼滿說。用工靈活性的一個直接結果將是合同短期化。
中國勞動合同法確實生不逢時,它是在經濟形勢一片大好,出口旺盛,勞動力短缺之下出臺的,誰料到一年之后,全國有2000萬農民工返鄉(xiāng),600萬大學生未就業(yè)。
這直接導致不少企業(yè)認為,是新法阻礙了就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