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外貿服裝轉內銷 多數(shù)品牌不知名
2008年,有近八成企業(yè)庫存激增六七成,積壓的外貿貨大多轉為內銷,這就是近期廣州街頭冒出許多“外貿貨”的根本原因。而近期市面上增加的外貿貨,大部分是外貿廠商原定出口的自有品牌服裝,多是不知名的品牌。而真正的名牌外貿貨增加不多,但一些原來出口中東、非洲等國的名牌“仿單貨”也多了。
服裝城八成滯銷外貿貨轉內銷
Kico帶我們來到站西服裝城一家據(jù)說是廠家開的服裝店,叫“XX流行前線”。記者看到店里的箱子已經(jīng)堆到了天花板,每件的拿貨價從25元~130元不等,吸引了很多人在挑選。“老板,這些外套這么好賣,為什么不多做點”,我們跟老板搭訕。老板連連擺手,“今年市場不景氣,我們現(xiàn)在是清倉,賣一件少一件。”
外商撤單,廠家?guī)齑婕ぴ?/p>
老板告訴記者,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商場里的大部分商戶都有不同程度的積壓。隨著金融危機越演越烈,很多歐美外商以前下的訂單都撤了,交了定金的,干脆連定金都不要了。他一臉無奈地說:“年初是我們這些廠商最進退兩難的時候,一方面?zhèn)}庫堆積大量現(xiàn)貨,壓死了生產(chǎn)資金;另一方面又要開始生產(chǎn)春夏服裝,也需要大量現(xiàn)金流。”
近日,我們走訪了流花—礦泉地區(qū)的服裝商圈,一些服裝城的管理者告訴記者,2008年有八成商戶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積壓,其中超過八成的積壓外貿貨轉為內銷。
“以前采購商都是拿板下訂單;現(xiàn)在不同了,采購商要的都是現(xiàn)貨,甚至有些代理商賣完現(xiàn)貨后才給錢廠家。”在金寶(外貿)服裝城的一位姓顏的商戶說,這樣以來,所有風險都在廠商身上,一旦生產(chǎn)出來的現(xiàn)貨賣不完又成了新的積壓貨。顏老板告訴記者,自己的規(guī)模不算大,所以積壓得還不是太多,但訂單量同比少了七八成。積壓貨只能降價處理,很多成本要100元的衣服,都降到10元清貨,不然越積越多。
部分商家被迫全年清貨
另一個男裝品牌的廠商丁洪亮也告訴記者,他的庫存多了六七成。他說,去年雪災時他們的羽絨服賣到脫銷,所以年初生產(chǎn)秋冬服裝時就增加了羽絨服的產(chǎn)量(服裝生產(chǎn)一般是提前兩季的),誰料今年暖冬加上金融危機,導致庫存激增。“現(xiàn)在只能叫代理商代銷,賣完貨后再給錢,能收回成本就很不錯了。”丁老板告訴記者,他的一位同行朋友壓了2000多萬元的貨,最后只收回320萬元。今年元旦,他的工廠因為沒有訂單已經(jīng)停產(chǎn),工人們也都提前回家過年了,而往年現(xiàn)在是最忙的,還要加工加薪留工人生產(chǎn)。
紅棉國際服裝城卜曉強經(jīng)理告訴記者,2008年整個服裝城只有約兩成商家盈利,三成商家打平手,一半商家是虧本的。他說:“往年服裝清貨一年兩次,一次在8、9月、一次在年底,清貨期一般20天左右。2008年就很不同,有些商戶‘100元3件’的清貨廣告從年頭掛到年尾。商場一般是不允許這么做的,但商戶實在有困難,商場也只好放松要求。”
Kico也告訴記者,以往外貿滯銷貨一是賣到東南亞或非洲國家,二是在上下九等旺地的店鋪銷售。但今年外貿形勢不好,這些積壓貨都紛紛轉為內銷。她說,不要以為外貿甩賣店賣幾塊錢一件就沒錢賺,其實利潤一般能在10%~30%。比如一件賣9元的毛衣,進貨價只有7元,利潤有近3成;但這件毛衣對于廠家來說,成本可能要30元,所以壓力都在廠家這邊了。
行家教路
挑選外貿好貨有絕竅
這邊是外貿廠商開倉血本清貨,那邊是服裝店吆喝“全場一折”,到底市面上甩賣的外貿服裝有多少是真的?消費者又該應該怎么樣可以辨別呢?
外貿貨無分“真假”,只有好壞之差
Kico說,“外貿貨”這個概念其實很籠統(tǒng)。比如說某款衣服本來是為出口生產(chǎn)的,但出口不成轉為內銷,也算是“外貿貨”。所以說,行內所說的“外貿貨”無所謂真假之分,只有好壞之分。一般來說,出口歐美的質量比較好、款式也比較新,出口非洲、中東的就相對低檔。而近期市面上增加的外貿貨,大部分是外貿廠商原定出口的自有品牌服裝,多是不知名的品牌。而真正的名牌外貿增加不多,只是一些原來出口中東、非洲等國的名牌“仿單貨”也多了一些。
在站西服裝城一家檔口前,記者看中了一件外套正想問價錢,Kico使眼色讓我放棄。她說,工廠代工生產(chǎn)外貿服裝時一般都沒有貼牌,由商家買回去后再貼牌。即使是生產(chǎn)自有品牌服裝,廠家貼的標簽都比較規(guī)范,面料的成份比例、保養(yǎng)注意事項等都一應俱全。而且,許多代工的外貿貨絕不會寫上“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而記者看中的那件外套光看標簽就不對:標簽全是中文,面料成份也不清晰。“即使是廠家自有品牌的出口貨,也很少用全中文標簽。”
標簽、扣子、剪標,三招認清外貿名牌貨
除了標簽,Kico還跟記者指出了一般人挑外貿貨的常見誤解。她說,許多人淘外貿服裝,最喜歡仔細檢查衣服的線腳,或者把針織衫對光左照右照,尋覓抽絲和漏針的痕跡。一旦挑到“毛病”,就說會說老板用“次貨”糊弄她們。其實一些有瑕疵的“次貨”,偏偏最可能是專賣店里那件名牌貨的“孿生兄弟”。
此外,扣子“貨不對版”也可能是“好貨”標志之一。國際大牌由于害怕被盜版,都會嚴格控制原材料進出。所以,品牌商下訂單后,會按訂單量向廠家提供面料和鈕扣、拉鏈等輔料。考慮到合理的報廢率,品牌商會提供多一些面料,但輔料就剛剛好。所以,廠家完成訂單后,通常是面料有剩而扣子用光。這時,會有些廠家“廢物利用”,用剩下的面料,再找其他扣子生產(chǎn)一批衣服。
Kico還告訴記者,千萬別相信某些老板所謂的“剪牌貨”,尤其是那種標牌上不痛不癢地打個小洞、剪個小角的,都是哄外行人的“噱頭”。 真正被迫銷毀的“剪牌貨”,都是絕不留情地一剪刀下去,最后只剩下兩道依稀可見的商標縫線。
配套越齊全越可疑,名牌真貨少仿單多
提到在一些外貿店里,經(jīng)常會碰到一些標牌明顯、套袋精美、成分表清楚、顏色尺碼齊全,還奉送多余紐扣布料的“外貿貨”時,Kico說,越是這樣越行跡可疑——因為真正的余貨,哪來那么多輔料?這種服裝很可能是店老板從尾貨專業(yè)市場淘回來的尾貨,但質量并不一定有保證。
逛了幾家服裝城,發(fā)現(xiàn)了許多國際大牌,如Prada、Amani、LV、Chanel、Burberry、D&G、GUCCI、Y-3、Levi’s、LEE、G-STAR、KAPPA等等。對于這些大牌子,Kico說這些大部分是仿冒貨,很多都是廠家看了巴黎、米蘭、倫敦、紐約四大時尚周走秀后,依款仿造的;想找到原單貨要碰運氣才能偶爾淘到。因為這些大牌一般不在國內代工生產(chǎn),所以即使是仿造的,由于牌子很吸引,只要款式質量還可以,也會吸引一些淘寶者。而Kico說,要淘這些大牌貨,去香港就保證貨真價實,“圣誕前后,國際大牌都會在香港各大商場的大折扣清貨,折后價也都可以接受。”
記者跟著Kico連逛了幾個服裝城,逛完已是下午4點多。Kico說:“我們今天運氣好,沒吃白眼,報價也算公道,看來我們挑對了時間!”
據(jù)Kico說,每逢周三四是批發(fā)商的淡季,加上臨近服裝城的關門時間,做慣“大生意”的老板才有空和散客聊上幾句。如果周五來看,服裝城就是另一番景象——進貨的零售商大包小包,把市場塞得水泄不通。這時,老板們對散客,甚至只是批發(fā)四五件的生客,態(tài)度就會差很多。不理不睬已經(jīng)算好,遇到狠一點的老板還可能挨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