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絨國際標準和技術規(guī)范與我國的差異
由國際羽絨羽毛局(IDFB)技術委員會主持制定并實施的羽絨羽毛品質檢驗國際標準被稱之為“官方分析法”。
其主要內容包括:
專業(yè)術語;檢驗樣品的抽??;
羽絨羽毛定量分析(測定絨朵和絨毛重量、絨絲重量、羽絲重量、陸禽羽毛/羽絲重量、雜質重量);
羽絨羽毛同種類定量分析(用于鴨、鵝絨混用時的測定);
鵝絨、鴨絨定性分析;
陸禽羽毛(雞和火雞)定性分析;
損傷羽毛定性分析;
蓬松度測定(Lorch 儀);
耗氧指數(shù)測定(滴定法);
酸度測定(pH 值);
水分含量測定;
羽絨羽毛中油、脂肪的定量測定;
濁度測定;
氣味測定。
另外,國際羽絨羽毛局2004 年版測試規(guī)則已開始要求采用自動濁度計對羽絨羽毛樣品進行濁度(清潔度)指標測定。
以國內目前為羽絨服裝國家標準所引用的“水洗羽絨羽毛行業(yè)標準FZ/T80001-2002”為例,與其相對照,明顯存在一些差異:
首先是檢驗項目比“官方分析法”提及的少,如酸度測定(pH 值)、損傷羽毛定性分析等檢驗項目,水洗羽絨羽毛行業(yè)標準均未列入。
從檢驗項目的完整性考慮,國內相關標準尚不及國際標準。
其次是在具體檢驗項目的判定方法方面,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也有所不同。
如氣味測定,國際羽絨羽毛局(IDFB)“官方分析法”規(guī)定是將一定量的樣品放入帶螺紋旋蓋或夾蓋的廣口瓶內用室溫蒸餾水浸透后,置放在40℃的循環(huán)空氣爐內,24小時取出后開蓋進行檢測,若有腐敗氣味,就認為被檢樣品不合格。
而國內水洗羽絨羽毛行業(yè)標準則規(guī)定,抽取一定量的樣品直接放入有蓋無味的容器內,在干燥的狀態(tài)下,由檢驗人員作嗅覺判斷,判定容器內的樣品是否有異味。且氣味根據強弱分成0(無異味)、1(極微弱)、2(弱)、3(明顯)四個等級,只有當嗅覺判斷做出大于2 級的結論時,被檢樣品才能判定為不合格。
目前,國內能夠采用自動濁度計進行羽絨服羽絨羽毛濁度(清潔度)指標測試的檢驗機構和生產企業(yè)還不多見。
另外,國內水洗羽絨羽毛行業(yè)標準仿效歐洲標準要求,已將微生物檢測的有關項目列入常規(guī)檢測范圍,而國際羽絨羽毛局(IDFB)“官方分析法” 標準中尚未提及。
為了在羽絨制品的質量控制上與國際接軌,從2004 年5 月1 日起,我國正式實施了新的羽毛羽絨產品國家標準。
新標準中引人關注的是仿效歐洲要求,對羽絨制品新增加了嗜溫性需氧菌、糞便鏈球菌、還原亞硫酸梭狀芽孢桿菌以及沙門氏菌四大有害微生物指標的檢測,規(guī)定當“耗氧量”指標超過10.0mg/100g 時,必須進行微生物指標檢測,加強了羽絨制品衛(wèi)生、安全性能的控制。這一要求甚至高于歐洲標準。
此外,新的羽絨羽毛產品國家標準取消了“含絨量”的定義和對“絨子占含絨量”指標的考核,而以國際上通行的“絨子含量”代之。
目前國內水洗羽絨羽毛行業(yè)標準FZ/T80001-2002 仍使用“含絨量”的定義,這與國外的“絨子含量”定性確實有較大的區(qū)別。
國內認為“含絨量”即:羽絨羽毛中絨子和絨絲含量的百分比。這是我國羽絨行業(yè)自創(chuàng)業(yè)至今慣用的一個定義,有近百年的歷史,中國的幾代羽絨業(yè)內人士已經認可并沿用了這個定義。然而,國際上的“絨子含量”,一般特指朵絨含量,即絨子(朵絨)在羽絨羽毛中所占的的百分比,并不包括絨絲。
顯然,兩者在對羽絨制品品質的判定上是存在差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