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峰回路轉 人民幣2008年跌宕起伏
從抵御通脹的“奇兵”,到保增長、刺激出口的“良策”,人民幣匯率走勢跟隨宏觀政策的由緊轉松,在2008年跌宕起伏。
公開數(shù)據(jù)顯示,在今年前兩個季度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從7.3046一路攀升6.8591,累計升值幅度達6.5%左右,接近去年全年的升值幅度;但自7月份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速度明顯放慢,該匯價相繼走出“十連陰”、詢價市場“四跌停”等罕見行情,不僅一改過去三年單邊升值走勢,更使得市場關于人民幣階段性走貶、甚至快速貶值以緩解出口、復蘇經(jīng)濟的預期直線升溫。
“破7進6” 人民幣改寫歷史
乘著2007年急速升值的快車,人民幣匯率在跨入2008年后的第一個季度就累計升值3.91%。隨后,第二季度人民幣對美元匯價突破“7”歷史性關口,宣告正式進入“6”時代。
4月10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9920元,這是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首度破“7”,而按照匯改時8.11的匯率計算,人民幣對美元的累計升值幅度已接近13.8%。而跟隨中間價的走勢,人民幣對美元在當日的現(xiàn)匯市場也跌破7元大關。
僅僅3個多月的時間就突破了此前預計需要花費半年時間的“7”整數(shù)大關,顯然也是市場投資者所始料未及的。為此,不少機構都將里程碑式的破“7”看做是人民幣對美元新一輪加速升值的開始,在金融市場狀況的惡化和失業(yè)率不斷攀升、美元尚未出現(xiàn)轉機的情況下,不少國內外知名研究機構甚至因此大幅上調全年升值預期至15%。
不過,相較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所展現(xiàn)的驚人升值速度,這段時期人民幣對歐元、日元等其他交易貨幣卻繼續(xù)貶值走勢。截至4月10日,人民幣對歐元較2007年底累計貶值幅度已經(jīng)接近3.8%,人民幣對日元更累計走低近7.63%。
急轉直下 單邊升值預期打破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半年快速升值的勢頭,在下半年明顯慢了下來。而中間價自7月30日開始走出的“10連陰”,更創(chuàng)出自匯改以來最大的一波貶值行情。
據(jù)公開數(shù)據(jù)顯示,自7月30日開始,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從6.8351一路走低至6.8638,其間累計跌幅高達433個基點,相當于該匯價已經(jīng)跌回至6月底時的水平。市場人士分析,美元在國際市場上強勢反彈是造成人民幣連續(xù)多日單邊下跌的主要原因。
中間價的連續(xù)走跌對于市場的影響不言而喻。NDF市場美元兌人民幣匯率1年遠期以及境內掉期報價貼水幅度,從年初市場對于人民幣升值預期最為強烈時的高達6000點以上,大幅下滑至為2200點和1280點左右,顯示市場預期人民幣在未來一年里升值幅度從8%-10%左右,跌至僅為1.8%-3%左右的水平。分析師稱,雖然這段時期人民幣連續(xù)走跌主要是受到國際匯市上美元全線反彈的影響,但至少顯示市場對于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已經(jīng)大為減緩。
人民幣貶還是不貶?
進入12月,在人民幣中間價外大跌156個基點帶動下,人民幣對美元在詢價交易系統(tǒng)連續(xù)4個交易日觸及千分之五的日波動區(qū)間上限。投資者紛紛看空人民幣,瘋狂購匯不僅使得銀行無匯可換,甚至導致詢價市場一度停止交易。而這期間,正值第五次中美戰(zhàn)略經(jīng)濟對話,在關于“通過人民幣貶值刺激出口來配合不斷寬松的宏觀調控政策”的貶值預期陡然升溫影響下,“保爾森效應”已經(jīng)蕩然無存。
中間價驟降后,1年期人民幣NDF盤中就暴跌近2000點至7.24左右的水平,一舉創(chuàng)下5年以來該報價最大單日跌幅。這也就意味著海外市場投資者預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1年時間里還將在現(xiàn)有水平上跌去5.69%。而據(jù)記者了解,目前1年期人民幣NDF仍然隱含2.5%的貶值預期,最高時,該貶值預期曾高達7-8%。
自此,市場上關于人民幣是否應該貶值,以及如何貶值的爭論便一直“高燒不退”。有來自銀行的相關分析人士認為,目前我國的外匯儲備是太多,而不是太少。人民幣貶值只會讓國內更多的寶貴資源換來更多的廉價美元,最終損害的就是國家利益。“簡單來說,就是用中國的資源來補貼全球。”而一旦主動貶值,國內現(xiàn)匯市場同海外遠期市場間存在的巨大利差將為投機資金跨市場套利以及熱錢的加速外逃帶來良機。
但反對派的觀點卻不以為然。興業(yè)銀行首席經(jīng)濟學家魯政委就指出,在風險可控條件下快速貶值,才是把資本外流可能造成的沖擊降到最低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他認為,導致外匯儲備下降最重要的原因是居民和企業(yè)結匯和購匯的行為發(fā)生變化,而非熱錢的出逃。目前市場仍沒有辦法打消人民幣貶值的預期,至少短期內不可能升值。所以當務之急是將匯率貶值的不確定性降到最低,重新加強換匯管制,以及在申請購匯的過程中,進行真實背景的審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