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 服裝30年巨變凸顯政策威力
改革開放30年來,在大紡織領域可圈可點的成就很多。在所有的成就中,我認為最能反映政策威力的要算是服裝了。
服裝這個產品,確實不同于一般的生活用品。它有兩重性——既是具有保暖功效的日用工業(yè)產品,又是能夠美化人體的文化藝術產品。不同的穿著者對服裝有不同的喜好,這也在一定層面反映了穿著者的思想情操。因此,影響服裝業(yè)發(fā)展的不僅僅是技術和經(jīng)濟方面的原因,也包括思想觀念方面的原因。有一個事例可以說明我的這個觀點。我從小生活在上海。解放前,上海的知識階層、普通職員一般都有西服,只是不一定經(jīng)常穿著。解放后,人們生活崇尚儉樸,強調“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在這樣的氛圍下,大家覺得西服“穿不出去”了。有人不甘心把好好的衣服拿來“壓箱底”,于是想辦法把西服改成中山裝,但改后仍覺得穿“毛料子”不好意思,有人又用毛藍布做件褂子罩在外面。除了西服以外,解放前在一定范圍內流行的還有牛仔褲,解放后大家也不穿了。當時穿西服的被人看作“小開”,穿牛仔褲的被人說是“阿飛”。在此后的歷次政治運動中,穿奇裝異服常常被列為反對的重點之一。由此可見,西服在當時不流行,并不僅僅是因為經(jīng)濟條件不具備,其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思想觀念方面。要加快服裝工業(yè)的發(fā)展,不能不從破除思想觀念方面的禁錮入手,而要破除思想禁錮,就必須采取一些振聾發(fā)聵之舉。
提倡服飾解放
1979年春天,著名的法國時裝設計師皮爾·卡丹應邀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了一場服裝表演。當時大家不敢直截了當?shù)胤Q之為“時裝表演”,而稱為“服裝觀摩會”。參加觀摩會的僅限于外貿界與服裝界的官員和技術人員,還必須通過審查,記名對號入座。盡管皮爾·卡丹已經(jīng)充分考慮了中國當時的國情,但當音樂響起時,臺上外國模特身著的多姿多彩的時裝還是與臺下的一片“革命色”形成了鮮明對比,給當時的傳統(tǒng)觀念造成了猛烈沖擊。第二年的11月,當中國大陸第一支時裝模特隊亮相上海灘的時候,更引起了全國性的轟動。
另一件對傳統(tǒng)觀念產生沖擊的是1984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推出的電影《街上流行紅裙子》。影片講述上海某棉紡廠一名來自鄉(xiāng)下的女工阿香托賣服裝的個體戶買來一條漂亮的紅綢裙。勞模陶星兒很喜歡這件紅裙子,悄悄往自己身上比試。阿香發(fā)現(xiàn)陶星兒穿起紅裙十分漂亮,便把裙子借給她穿并且邀她同去逛公園。值班長對袒露肩臂的紅裙十分看不慣,陶星兒便悄悄為這件紅裙加上白領、白袖籠,結果又被女伴們七手八腳扯掉了。在同伴們的慫恿下,陶星兒終于與女工們一起來到公園中。她鼓起勇氣,獨自走在眾目睽睽的人墻間,與五顏六色的各式裙衫大膽比美,感到心神格外舒展,同時也開始覺察到舊觀念對自己的束縛。影片對勞模愛美又不敢美的復雜心態(tài)刻畫得入木三分,在當時大受影迷們的追捧。
1983年年底,隨著紡織工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國家取消了延續(xù)20多年的布票,為改善人民衣著提供了條件。特別是中央領導同志洞察民情,順應潮流,開始重視服裝。胡耀邦同志曾在一次會議上強調:“要抓一下服裝,讓全國人民穿得整齊一點,干凈一點,漂亮一點。”為消除大家的顧慮,他帶頭穿西服,由此形成了1984年的全國“西服熱”。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的郝建秀同志提倡穿西服、兩用衫、裙子和旗袍,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人民的穿著情況有了很大改觀。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