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針廠破產:政企不分該理順了
曾被重慶紡織行業(yè)評為花園式工廠的重慶針織總廠,是西南地區(qū)最大的一家國有針織企業(yè)。因連續(xù)6年虧損,資不抵債,1992年11月3日正式宣告破產。
改革,必然有陣痛。國企改革的第一次巨大陣痛來自重慶針織總廠:1992年11月3日,重慶針織總廠宣布破產。廠長羅素明坐在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旁聽席上,左手緊捂嘴巴,身體前傾,表情痛苦。一些旁聽的老職工也失聲痛哭。這成為《企業(yè)破產法(試行)》頒布實施以來中國最大的一樁破產案,也是國有大型企業(yè)中的“破產第一家”。政企不分關系得到審視。
16年過去了,雖然其間企業(yè)破產的規(guī)模不斷刷新,但許多人仍不能忘卻國企第一次破產的陣痛,它是內心的一種疼痛。它打破了當時在人們心中形成的固有思維:國企也并不是堅不可摧,鐵飯碗原來并不鐵。
或許,疼痛不會驟然消失,但人們必然要從疼痛中找到新的信仰以及生存方式。
1992年6月11日,一個普普通通的星期四。對于重慶市民來說,它卻注定是一個不普通的日子。當天發(fā)行的《重慶日報》,每份定價不過1角7分錢,居然賣到了1元錢。
人們爭相閱讀的,是《重慶日報》頭版刊登的重慶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一則公告:《經營管理不善 嚴重資不抵債 重慶針織總廠申請破產》。重針廠6月11日申請破產,11月3日正式破產。
遞交破產申請書 職工不知情
重慶針織總廠(以下簡稱重針廠)是家有著40年歷史的國有大型骨干企業(yè),1992年之前,一度在全國紡織系統(tǒng)內排到了第三名。
在重針廠輝煌的年代里,重慶陳家坪(目前屬于重慶市高新區(qū))一帶是重針廠的“天下”,生產區(qū)加上生活區(qū),方圓數(shù)百畝。按照當時破產清算小組的統(tǒng)計,重針廠在冊職工2038人,離退休職工876人,加上他們的家人,依靠重針廠生活的人有數(shù)萬人之多。
6月8日,在普通職工并不知情的情況下,重針廠的領導層向重慶中院遞交了破產申請書。在此之前,重慶市紡織工業(yè)局、國有資產管理局的批示意見是“同意按照法律程序申請破產”。不過,作為重針廠的職工,絕大多數(shù)人是不同意的。6月11日,《重慶日報》刊登了法院公告之后,職工們就開始四處討說法。
一個叫利苑的火鍋店,成為了事件的轉折點。
重慶人喜歡吃火鍋,重針廠也有一些經營性單位,位于石楊公路旁的利苑火鍋店就是重針廠勞動服務公司開的。
6月16日晚上,忙了一天剛回到家里不久的重慶市紡織工業(yè)局局長譚德樹,突然接到一個很“奇怪”的電話,對方聽說他被群眾困住了,問他現(xiàn)場情況怎么樣。經過一番仔細了解,譚才知道,原來是當天跟他一起去重針廠的兩位同事被堵在那邊。
譚同時兼任重慶市紡織工業(yè)局駐重針廠工作組的組長,當天下午,他和市紡織工業(yè)局副局長吳受銘、局機關法規(guī)處的兩位干部一直在重針廠辦公。到了傍晚的時候,譚德樹先行回家,那兩位干部和重針廠的一位聘用律師就近解決晚飯,一起去了利苑火鍋店。
自從申請破產的消息傳出以后,重針廠的人意見相當大,職工們整天呆在工廠附近商量對策、發(fā)表看法。于是,有人發(fā)現(xiàn)了那兩位吃火鍋的干部。不知是誰傳出消息,說是“重針廠的工人都沒飯吃了,紡織工業(yè)局的局長還在那里吃火鍋”,反正,四面八方就來了很多人,圍住了利苑火鍋店,一定要找到局長討個說法。
得知消息后,還沒顧上吃飯的譚德樹連忙趕往利苑火鍋店,本來是想現(xiàn)場調解一下,將那兩位干部帶出來,沒想到,自己還真的被群眾困住了。那些圍觀的群眾,在現(xiàn)場真的發(fā)現(xiàn)局長之后,更加不愿讓他走,都說要給個說法才行。
雖然說,紡織工業(yè)局是重針廠的主管單位,但在那種情況下,也拿不出好的辦法來,直到第二天下午,被困干部才得以平安脫身。
直接導火線:一筆“閻王債”
由于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承諾,第二天(6月17日),重針廠的人情緒更激動。大家都不想看到重針廠就這么破產掉,都希望有個更好的結局、有個更好的解決辦法。
-
- 確定